拼音 | huǒ hào | 注音 | ㄏㄨㄛˇ ㄏㄠˋ |
首字母 | hh | 词性 | 名词 |
近义词 | - | ||
反义词 | - | ||
基本解释 | 1.指铸造钱币时金属的损耗。 2.元代于产金地征税时,往往多于应征数,以为铸币时的损耗。明清时指赋税正项之外加征的税额。 | ||
更新时间 | 2025年05月04日 06:34 |
“火耗”起于明代万历年间,原指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。张居正推行“一条鞭法”,赋税一律征银上交国库,把百姓交的碎银熔化重铸为上交的银锭就有了火耗。征税时加征的“火耗”大于实际“火耗”,差额就归官员了。清初的官员沿用了这种做法。而且,“火耗”不断加重:一般州县的火耗,每两达二三钱,甚至四五钱。偏僻的州县赋税少,火耗数倍于正赋。虽然顺治、康熙年间也发过禁令,但并不起作用,以后也就默认了。